基本情况

重庆青年职业技术学院 “十四五”事业发展规划

作者:文管    文章来源: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22-09-06 16:13:00

十四五时期是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重要阶段。为认真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提升办学水平,服务区域发展,助推教育现代化,依据《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重庆市国民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纲要》和重庆市教育事业、高等教育、职业教育等相关规划精神,结合学院实际,制定本规划。

一、规划背景

十三五时期,学院围绕创建优质高职院校的战略部署及目标愿景,各项事业稳步推进,基本实现了预期奋斗目标。

(一)发展基础

学院现有学历在校学生13000余人,开设专业大类9个(专业28个),初步建成了智能制造、物联网、财经商贸、学前教育、健康医疗、旅游管理和传媒艺术等七大专业群。与80余家企业、医院等单位建立了合作关系,建设产业(企业)学院5个,企业顶岗实习基地26。全院教职工总数440人(其中专任教师323人),博士研究生学历12人,具有硕士学历学位及以上研究生190余人,具有高级职称教师84人,双师型教师102重庆市中青年骨干教师2人,重庆市教书育人楷模2人,重庆市会计领军(后备)人才1人。学院资产总值25731.85万元,教学仪器及实训设施、设备总值4478.65万元,图书总量64.83万册。

(二)办学业绩

1.人才培养质量进一步提高积极推进市级优质高职院校建设,建立专业动态调整机制,增设新专业10个,撤销改造老专业8个。着力打造物联网、健康服务、学前教育三大专业群,建成国家级骨干专业1个、市级骨干专业2个,建设市级专业教学资源库3个,建设市级双基地”2个。积极推进项目化课程重构工程,建设市级在线精品课程9门,立项课程思政项目9项,培育项目12项。着力打造校企协同育人共同体,学生技能竞赛获奖数量和质量稳步提升。

2.学生综合素质进一步优良初步构建三全育人体系,积极推进第二课堂建设,扎实开展青马工程,学生人文素质类获奖380余人次,创建重庆市高校文明公寓2栋、文明(特色)寝室12间。完善学生资助工作体系,发放奖助学金3730.62万元,受奖助学生2.67万人次。建立医校联合机制,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服务,学生心理素质不断提升,岗位心理适应能力整体增强。毕业生就业率稳定在92%以上,就业对口率达到70%以上,毕业生、用人单位满意度达到90%以上。

3.基本办学条件进一步改善完成教学楼加层、进校道路改造、校园主干道美化及学生公寓改造,新增教学生活用房2200平方米;完成学生公寓空调安装,全面改造基础网络,网络出口带宽提升至4G,实现有线网络全光覆盖、百兆到点,部署了1个数据中心、2个应用平台、17个业务系统。巴南扩建项目通过市发改委核准立项,与重庆教育管理学校签订深度合作协议,实现两校融合发展。

4.技术技能积累进一步丰富与西南大学合作开展科研创新团队(骨干)培训,立项院级科研创新团队5个、技术技能创新团队2个。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21篇,在国家一级出版社出版学术专著(译著)7部。建设市级众创空间3个,建设院级技能大师工作室2个。立项国家级科研项目2项、省部级科研项目60项、横向课题19项,科研经费达860余万元。培养重庆市科技特派员2人,培育科技成果转化案例12项,获得省部级以上领导肯定性批示应用性成果12项。

5.师资队伍结构进一步改善教职工人数增加60%,硕士学历学位及以上研究生人数提高1.08倍,博士人数提高55%,高级职称人数提高1.33倍,市级人才实现零突破。认定双师型教师102人,评选骨干教师29人、专业带头人(负责人)26人、教学名师6人,建立教授博士工作室7个,聘请4人次进入教授流动工作站,打造教学创新团队2个,完成师资三年全覆盖轮训,按要求完成辅导员和思政课教师配置。

6.管理制度体系进一步健全坚持和完善党委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学院章程获得市教委核准公布,修订完善三重一大集体决策制度、党委会议事规则、院长办公会议事规则等。提高学院治理能力,建立完善了学术委员会、教学工作委员会、专业技术职务评聘委员会等治学机构,教职工暨工会会员代表大会、团代会、学代会的民主管理职能得到充分发挥。严格实施二级单位经费预(决)算制度,稳步推进人事改革,切实保障教职工福利待遇,建立健全各类管理制度和工作流程。

7.和谐校园氛围进一步彰显广泛开展师生安全法治教育,深入推进扫黑除恶工作,进一步完善校地防控联动机制,建立健全隐患排查整改和矛盾纠纷排查调处机制,完善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机制。认真落实教职工各类福利待遇,制定学院困难职工、大病重病职工帮扶办法。常态化开展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确保师生生命安全、校园和谐稳定。

8.全面从严治党进一步加强深学笃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认真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认真落实全面从严治党党委主体责任、纪委监督责任和领导班子成员一岗双责,扎实做好市委巡视反馈意见问题整改,进一步完善了党建工作制度,严肃党内政治生活,严格落实党委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深入开展以案四说警示教育,积极推进党组织对标争先建设计划,获评市级样板支部1个。

总体来看,学院十三五规划圆满收官,事业发展进入提质培优、彰显特色、冲刺双高的新阶段。

(三)问题诊断

学院虽然在十三五时期取得了较大的工作业绩,但面对新阶段、新形势、新要求,学院事业发展仍然存在一些亟待突破解决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办学基础条件薄弱,教育教学资源难以满足人才培养需要。二是专业结构不够合理,专业建设发展不够均衡,服务经济社会能力有待增强。三是内部质量保障体系不够健全,诊断、评价、反馈、整改机制不够健全。四是社会服务能力不强,产学研用结合不够紧密,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度不高。五是治理体系不够健全,办学活力不足,办学效益有待进一步提高。六是对外交流合作不够深入,合作水平不高,开放办学力度有待提升。

(四)机遇挑战

1.面临的机遇

1)全国经济持续向好发展带来新机遇。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我国将逐步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水平快速提高,教育、医疗、养老等基本公共服务供给更加优质均衡,这无疑为以人工智能、学前教育和健康服务等技术技能人才为主要培养方向的我院在发挥优势、彰显特色、经济赋能等方面带来良好的机遇。

2)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构建带来新机遇。国家积极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切实加大人力资本投入,增强职业技术教育适应性。重庆市提出了建设职业教育内陆高地的目标,提质培优、双高计划成为工作主线,巩固高职教育的主体地位与稳步发展高层次职业教育的理念与行动日益得到广泛认同,这无疑为办学基础尚还比较薄弱的我院带来了诸多政策利好、投入利好、项目利好,必将推进我院迈上新起点,进入新征程。

3)重庆区域经济快速发展带来新机遇。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十分关心、高度重视重庆发展,全市将坚持以建成高质量发展高品质生活新范例为统领,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基础上实现新的更大发展,努力在推进新时代西部大开发中发挥支撑作用,在共建一带一路中发挥带动作用,在推进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中发挥示范作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经济实力、发展活力、国际影响力大幅提升。学院作为都市核心区的高职院校,必将在区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中赋予全新优势、凸显战略地位、拓展战略空间、释放战略潜能。

2.面临的挑战

1)适应性方面。学院专业定位不够明晰、特色不够突出,产教融合模式单一,校企合作不够深入,在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融入一带一路、乡村振兴、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等国家重大战略方面面临巨大挑战性。

2)创新性方面。学院的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尚未深入实施,创新氛围不浓、创新团队较少、创新成果不丰富,技术技能积累与社会服务的基础特别薄弱,科教融合的深度不够,在支撑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等方面存在挑战。

3)政策性方面。师资队伍数量存在结构性短缺,人员编制不足,人才引进机制不健全,培养渠道不顺畅,双师教师占比不高,拔尖人才尤其是领军人物缺乏,在支撑中国特色学徒制试点等方面面临挑战。

把握新机遇,迎接新挑战,学院必须遵循职业教育发展规律,发扬艰苦奋斗创业精神,以更高远的历史站位、更宽广的发展视野、更深邃的战略眼光对学院的改革发展作出战略部署和总体设计,加快推进学院从跟跑状态向并跑、领跑状态的战略性转变。

二、发展思路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严格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对重庆提出的营造良好政治生态,坚持两点定位、两地”“两高目标,发挥三个作用和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等重要指示要求,认真落实国家和重庆市有关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相关政策,坚持正确办学方向,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实施提质培优行动计划为主线,以高水平专业群建设为核心,对接科技发展趋势和产业需求,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深入推进职业教育综合改革,完善办学基础条件、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彰显人才培养特色,建设市级高水平职业院校,不断增强学院对技能型社会建设的适应性、支撑力和贡献度。

(二)基本原则

1.坚持立德树人始终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加强思想引领,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和同心同德的干事创业氛围,把学生培养成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2.坚持师生为本坚持教师的主导地位、学生的主体地位,始终做到发展为了师生、发展依靠师生、发展成果由师生共享,维护师生根本利益,尊重师生的首创精神,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升人才培养规格,激发全体师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建设和谐幸福校园。

3.坚持科学发展按照新发展理念,遵循职业教育办学规律,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凸显办学特色为主线不断推进改革创新,坚持以人为本、敢为人先的办学理念,践行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提倡向善向上、精益求精的价值追求,培育具有青年特性的技术技能人才。

4.坚持统筹推进紧密结合学院发展实际,以人才培养为中心,统筹推进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国际交流合作工作,正视短板和弱项,以重点突破带动整体提升,实现学院各项事业的全面推进。

(三)发展目标

通过十四五期间的发展,学院党的建设更加坚强、办学设施更加完善、人才培养更加优质、治理能力更加提升、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需求的适应性更加增强,成为重庆市双高计划建设单位,3个专业达到开办职业教育本科的条件。(学院十四五事业发展主要指标见附件)

1.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全面落实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不断完善党领导学院事业发展的体制机制,三全育人”“五育并举全面推进,立德树人体制机制更加优化,文化育人成效显著,建成一批市级党建品牌,培育一批市级思想政治教育典型案例,成为市级三全育人典型学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2.专业体系适应区域发展需求专业(群)结构更加优化,课程建设质量进一步提升,教学资源更加丰富,教学改革创新成效更加显著,社会增值赋能凸显价值,完成教育部提质培优行动计划任务,市级高水平专业群、示范性虚拟仿真实训基地等教学建设项目实现新突破,完成市级双高计划项目建设任务。

3.人才培养质量得到稳步提升三教改革取得实效,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更加完善,市级教学成果奖实现新突破。岗课赛证融合、1+X证书试点项目加快推进,学生综合竞争力不断增强,毕业生升学率、就业率、对口就业率、500强企业就业率、创业率和初次就业薪酬大幅提升。

4.师资队伍建设更加提质增效健全师德师风建设长效机制,师德师风建设实现常态化长效化。科学配备师资,生师比、双师型教师占专业课教师的比例、专职思政课教师、专职辅导员、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配备全部达标。建立教师培养发展激励机制,管理人员的效能不断提升,后勤人员的作用得到有效发挥。

5.服务社会创新创业切实加强创新在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更加凸显,R&D经费保持在学院财政收入的8%以上。主动对接一区两群发展和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建成市级乡村振兴培训基地、应用技术协同创新中心,建好市级科普基地。广泛开展社会培训和继续教育,建立职工终身学习培训体系。

6.产教融合开放办学深入推进产教融合发展机制更加健全,校企协同育人全面推广,校企共建产业学院、高水平专业化产教融合实训基地。区域协同、国际合作持续推进,形成类型多样、特色鲜明的国际合作交流新格局,学历留学生教育实现新突破。

7.办学基础条件全面有效改善完成巴南校区建设,办学基本条件达标。对标职业教育本科设置标准提升办学条件,3个专业符合职业教育本科设置条件。校园文化建设推进有效,形成具有职业教育特色的文化体系。信息化建设积极推进,数字校园建设符合《高等学校数字校园建设规范》。

8.学生规模生源结构不断优化适应职业教育招生改革,全日制学历教育规模在校生总数达到15000人左右。加大培训力度,年培训人次达到在校生规模的2倍以上。

2035年,学院学前教育、健康服务、智能制造、文化旅游的专业特色更加鲜明,赋能乡村振兴战略的作用充分发挥,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全国形成影响,达到开办职业教育本科院校的条件。

三、重点任务

(一)全面加强党的领导,坚持立德树人

1.加强党的建设工作坚持把党的领导贯穿办学治校、教书育人全过程。充分发挥党委在学院的领导核心和政治核心作用,全面贯彻落实党委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认真落实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和监督责任,不断提高党员干部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引导广大师生树牢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坚决做到两个维护全面加强党风廉政建设,严格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及其实施细则精神,坚决反对四风,力戒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深入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大力推进廉政文化进校园,营造风清气正的校园政治生态。严格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加强意识形态阵地管理、网络舆情监控和引导、突发事件舆情应急处置与引导,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管理权、话语权。加强干部队伍建设,优化内设机构设置,配齐配强中层干部,更加重视年轻干部培养,积极向校外选派干部顶岗锻炼,建立处级、科级干部梯队。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健全党的组织体系,选齐配优党组织书记,全面实施教师党支部书记双带头人培育工程,打造双高”“双强的师生党支部书记队伍,完善专职党务工作者双线晋升制度。实施新时代高校党建双领计划、对标争先建设计划,推进党支部标准化规范化建设。强化双培养计划,推动党员队伍结构优化。全面实施党员发展纪实制度,严格规范党员发展程序,提高党员发展质量,实行党员教育培训学时记录制度,加强党员教育培训管理。

专栏1:党建品牌建设工程

培育建成1-3个市级党建品牌项目、特色项目;

培育建成1-3个市级标杆系、样板支部、双带头人教师党支部书记工作室。

2.强化思想政治教育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教育师生,不断健全将党的创新理论融入教育教学的工作机制,推动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制度化,大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建体现职业教育特色的三全育人体系,把立德树人融入思想道德、文化知识、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贯通专业体系、教学体系、教材体系、管理体系,构建体现职业教育特色的理论武装体系、专业教学体系、日常教育体系、管理服务体系、安全稳定体系、队伍建设体系、评估督导体系。推进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同向同行,全面统筹各领域、各环节、各方面的育人资源和力量,教育引导青年学生增强爱党爱国意识,听党话、跟党走。切实加强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教育和形势与政策教育,深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宣传教育,不断提升思想政治工作实效。提升教师的思政教学能力,建设专兼结合的思政教师队伍,按照规定比例要求核定专职思政课教师岗位,聘请劳动模范、道德模范、技术能手、大国工匠担任思政兼职导师。安排思政教师参加思政教育培训,组织思政教师开展进园区、进企业、进乡村实践活动,积极开发体现职业教育特点、重庆地域特色的思政课程教学资源,增强思政教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引导专业课教师加强课程思政建设,根据形势政策和学生心理特点、思想特点,将思政教育融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促进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

3.推进五育并举工作全面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坚持五育并举,统筹推进大学生综合素质教育分层进阶体系,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强化德育实效,开发应用好红色精神系列VR虚拟仿真实训基地,建好红岩精神教育、生态文明教育等德育实践基地,加强行为规范养成教育,打造德育典型案例。提升智育水平,严格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开设公共基础课程,科学设置专业(技能)课程,加强实践性教学。强化体育锻炼,优化体育课程时间,拓展校内体育活动空间,营造天天锻炼、健康成长的体育氛围。增强美育熏陶,开设一批美育类特色课程,通过综合性艺术节等形式,提升美育活动积极性。加强劳动教育,落实劳动教育必修课程,支持酉阳县车田乡劳动教育实践基地建设,利用勤工俭学、实习实训、社会实践、志愿服务等丰富劳动教育形式,完善劳动教育体系。

4.推进校园文化建设以工匠精神培养为核心,以服务全校师生为宗旨,以素质拓展为目的,立足实际,突出特色。强化精神文化认同,引导全院师生员工践行明德笃学,求真强技校训,贯彻以人为本,敢为人先的办学理念、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向善向上,精益求精的价值追求。营造朝气蓬勃、创新创业的校园氛围,创新校园文化活动内容,优化校园文化活动模式,办好职业教育活动周、挑战杯竞赛、三下乡等活动,建立奋进的青春最美丽”“让青春在创新创造中闪光等为主题的校园活动体系,打造具有鲜明职业教育特色、时代特征和青年院校特点的校园文化品牌。规范文明行为建设,凝练校风学风教风,形成严谨治学、笃行拓新、倾心育人的良好师风,厚德博学、实践创新、奋发向上的良好学风,敬业奉献、协同奋斗、优质服务的良好作风。加强校园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以新校区建筑群和文化艺术景观为载体,积极借鉴现代企业文化建设职业氛围浓厚、专业特色鲜明的学习场所,科学规划布置校园环境,提升校园文化环境的层次和品位,规划建设学院各专业特色展示景点推进制度文化建设,建立健全文化育人工作机制,确定文化育人工作总体目标、重点任务和基本要求,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红色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持续繁荣特色校园文化。

专栏2三全育人建设工程

建设市级三全育人典型院校或二级学院;

建设1个市级辅导员工作室、名辅导员工作室;

建设1个市级思想政治课教学创新团队;

建设1个市级课程思政教学研究示范中心;

建设1个市级德育研究基地;

培养2个市级课程思政教学名师;

培育5个具有职业教育特点的市级课程思政教育案例;

培育1个以上的市级思政课教师研修基地;

培育1个以上的市级思想政治课示范课堂。

(二)强力推进专业建设,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1.优化专业布局适切产业需求结合行业、市场发展新趋势、新动态,持续优化专业结构,进一步提高专业与重点产业的匹配度,打造紧密对接产业链、创新链的专业体系,推进专业建设提质增效。围绕现代服务业发展关键领域,重点打造跨境电子商务市级高水平专业群,持续建设以大数据与会计、文化旅游、公共管理服务、新能源与智能汽车为代表的特色专业群;围绕人民群众对教育和生命健康的需求,持续优化专业结构,重点培育市场前景好、技术含量高、学生愿接受的学前教育、健康服务支柱型专业群,鼓励支持学前教育学院、健康医学院培育建设职教本科专业;围绕精准对接大数据智能产业发展需求,促进专业建设与岗位技能匹配,做大做强智能制造、物联网应用技术、数字媒体应用等新兴专业群,加快建“3+2”“年一贯制、专本衔接以及职教本科专业,支撑新一代信息技术等战略新兴产业快速发展和电子、汽车摩托车等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围绕乡村振兴对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积极探索发展绿色食品生产技术、森林生态旅游与康养、民族表演艺术、环境监测技术、体育艺术表演等特色专业群,支撑现代农业全产业链发展,赋能乡村人才振兴。

专栏3:高水平专业群建设工程

培育校级高水平专业群10个,专业设置与重点产业匹配度达到90%以上;

建设高水平专业群3个,打造市级高水平专业群1个;

培育职教本科专业3个以上;

新增示范性职工培训基地1-3个,打造市级示范性职工培训基地1个;

新增市级高水平产教融合实训基地3个以上;

新增1个以上市级示范性虚拟仿真实训基地;

新增市级专业教学资源库3个,开发市级在线开放精品课程4-6门;

新建1-2个产业(企业)学院。

2.优化资源配置适切培养需求完善优化教学资源,建立健全教学资源项目管理机制,以专业群为单位,以校内实习实训基地为主体,以市内公共实习实训基地为补充,全面加强实习实训项目的建设力度,按照专业教学标准,完善学院实习实训资源,优化专业实习实训条件。持续扩大职教专业教学资源库规模,培育一批线上线下混合、虚拟仿真实验教学资源。高效利用教学资源,坚持系统导向、功能复用、虚实结合、内外联动原则,建立健全实习实训基地管理制度,加快推动专业实训室硬件设施的专业互用性,提升使用效率。以教师教学创新团队为主体,以特色专业、优势专业为基础,提升教学信息化水平。

3.聚焦课程建设适切内涵目标优化专业群人才培养方案,加快推进课程模块化改革,以岗位技能为基础,构建公共基础类课程+专业基础类课程+专业核心课程+素质拓展类课程专业群课程体系,促进教学资源的共建共享,全面提升学生的专业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开展课堂革命行动,坚持分类指导原则,围绕职业教育特点,优化调整课程体系结构、课程内容、开设时期、教学教法,全面采用智慧教育手段,加快构建各类教学场景,创新教学方式方法,开展课程教学评价,重点打造市级金课,加快培育一批市级、校级精品课程,力争实现专业全覆盖。精选教学内容,以技术技能提升为重点,持续推进岗课赛证深度融合,鼓励支持专业课程内容与职业资格证书、市级以上技能竞赛对接融合,引导支持校企合作开发活页式教材、手册式教材、讲义式教材等一批市级校企合作开发教材,探索订单式”“竞赛式培养路径,突出课程内容的实用性、技能性、操作性,全面提升课程内容的技能性、实用性。

4.强化管控体系适切质量目标推进教学改革,以教学改革创新为导向,鼓励支持打造高水平教学创新团队,聚焦教学方法创新、校企合作育人、技术技能提升等环节,积极探索校企双元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统筹推进提炼教学改革、特色专业教学成果,培育孵化一批高质量的教学改革创新成果。建立质量体系,以培养目标、核心能力目标(毕业要求)、课程目标、教学单元目标为起点,以质量标准为准则,着力推动专业(群)质量持续改进,全面开展培养目标、毕业要求、课程教学目标、单元教学目标的达成度评价,持续优化目标设定、教学过程、教师能力、教学资源、教学服务等重要板块,形成监测、评价、反馈和改进的质量保证闭环,构建逻辑清晰、路径明确的专业群建设系统框架。加强质量评价,加强教学督导和教学评价队伍建设,吸纳包括学校、用人单位、社会等与特色专业建设质量有关的专家参与,建立科学的教学质量评估体系和教学质量考核制度,切实加强对特色专业教学过程的监控,定期向社会公布特色专业的建设成效和评价结果。

专栏4:“三教改革工程

培育市级教学成果1-2项;

培育市级精品课程1-2门,培育校级精品课程8-10门。

培育国家职业教育课堂革命典型案例1个、市级职业教育课堂革命典型案例2-3个;

培育建设2-3本国家级职业教育规划教材,建设10-20门校企双元合作开发职业教育规划教材;

培育3-5个教师团队参加全市教学能力比赛获一等奖3项以上,2-3个教师团队参加全国教学能力比赛并获奖。

5.融合岗课赛证适切三教改革加强校内外专业带头人队伍建设,以市级高水平专业群为引领,带动健康服务、智能制造、学前教育等专业群,联合华为等头部企业,通过校企协作,共同打造市级双师型教师企业实践基地,构建教师赴企业实习实训平台。促进教赛学紧密结合,促进课堂教学内容与技能竞赛深度融合,全面探索技能竞赛奖补机制,推广课程学分互认,鼓励支持教师、学生参加市级以上高水平技能竞赛。全面做好专业品牌推广工作,主动对接各市级部门,积极承办与本专业相关的市级以上技能竞赛,拓宽教师、学生视野,提升职业技能。推动考评机制改革创新,深入实施引企入校,全面推广应用“1+X”证书考评机制,促进课证融通,实现专业全覆盖。分类实施专本衔接、“3+2”、五年一贯制的人才培养工作,进一步扩大专本贯通工作覆盖面。鼓励支持学前教育学院深入开展师范生培养就业工作。

(三)切实加强学生管理,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1.培养学生自主发展能力创新德育实现形式,建设社会实践平台,充分利用开学典礼和毕业典礼、入党入团、升国旗等仪式和重大纪念日、民族传统节日等时点,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现代文明,加强技术技能文化积累,着力培养学生的职业理想与职业精神。广泛组织丰富多彩的学生社团活动,深入开展学生文明礼仪教育、行为规范教育以及珍爱生命、防范风险教育,建立学生成长档案,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自信心,促进守规、节俭、整洁、环保等优良习惯的养成,提升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能力。

2.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配备专职职业指导教师团队,加强创新创业指导教师培训,引进创业成功者、企业家等建立创新创业导师人才库加强创新创业教育平台建设,开设职业指导课程,开放校内师资、技术资源、设备资源,引进社会资源,建立集培训、指导、服务、保障四位一体的学生创新创业实践基地、众创空间。挖掘创新创业教育资源,促进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的有机融合,全面提升学生就业创业能力,积极选送优秀作品参加各类创新创业比赛。多渠道提供就业创业和升学服务,开展对毕业生跟踪调查,维护毕业生的合法权益,切实提高学生就业率及就业质量高。

3.强化学生健康成长管理强化招生管理,严格执行招生制度,杜绝虚假宣传和有偿招生等违规行为。强化学籍管理,严格执行学籍管理制度,注册、转学、退学、毕业等环节管理规范,确保学籍档案内容真实齐全,专人管理。强化常规管理,健全评价考核制度。健全团委、学生会、学生社团等组织机构,扩大活动覆盖面,全面提高学生素质、活跃校园文化生活。强化奖助管理,落实学费减免、补贴政策以及国家奖、助、勤、贷等管理办法,确保经费发放规范有序、档案齐全。强化健康管理,建好医务室、心理咨询室,配备专兼职专业人员,为学生身心健康提供服务。

专栏5:学生持续发展培养工程

建设1个市级创新创业培训基地;

培育10项学生持续发展案例;

培育2-3个左右学生团队参加全国创新创业大赛并获奖;

培育10-15个左右学生团队参加全市创新创业大赛并至少获1项金奖。

(四)建设专业化人才队伍,提升师资队伍水平

1.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建立健全校院两级师德师风建设工作领导小组运行体制机制,加强师德师风建设组织领导。全面落实新时代高校教师职业行为准则,建立健全师德失范行为负面清单制度、通报警示制度、惩戒制度。建立入职教育、专题报告、警示教育、教研活动、教学督导、年度考核、评优表彰等多层次、多形式、全方位的师德师风教育引导机制,推动师德师风建设常态化、长效化。充分发挥党员教师的先锋模范作用,举行新教师入职及老教师荣退仪式,健全教师荣誉制度,培育与弘扬教师高尚师德。健全师德建设长效机制,推动师德建设常态化长效化,创新师德教育,完善师德规范,引导广大教师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以德育德,争做四有好教师,全心全意做学生锤炼品格、学习知识、创新思维、奉献祖国的引路人。

2.引培高层次人才进一步完善高层次人才引进政策和校内高层次人才培育奖励政策,提高人才引培吸引力。主动参与市级组团招聘、赴重点高校校园招聘,丰富公开招聘方式,提高人才招聘质量。加大博士及博士团队的引进力度,鼓励教师在职攻读博士学位,实施海外博士学历提升专项项目计划,加大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出国研修访学力度。加大巴渝学者计划、英才计划等市级人才及团队的引培力度。积极申请建立博士后工作站。多渠道柔性引进高层次人才、返聘优秀退休教师、聘用高技能兼职教师。进一步完善《缙云人才奖励资助办法(试行)》,加大学校人才队伍梯队建设,培育和衔接市级人才。出台高层次人才管理服务办法,完善服务措施,实现情感留人、文化聚人。

3.提升教师素质能力抓好师资培训规划,完善岗前培训、入职教育培训、导师制培训、教学能力提升培训、综合素质与能力提升培训、学历学位提升培训、研修访学培训、企业实践、临床进修、挂职(顶岗)锻炼等师资培训体系。抓实教师企业实践锻炼,严格导师制培训考核,鼓励教师国内外高校、科研院所研修访学,主动推荐青年教师到上级部门挂职(顶岗)锻炼,实施3年一周期的全员轮训。积极组织教师参与和举办教师教学技能竞赛和创新大赛,搭建校内赛事平台,以赛促学、以赛促教、以赛提质。开展教授博士工作室、教学创新团队、科研创新团队创建培育工作,积极支持科学研究(项目)中心(所、室)建设,培育教学科研团队型人才。加强研修培训效果评估和培训成果推广,切实提高研修培训的质量。

4.培养双师型教师推进以双师素质为导向的新教师准入制度改革,探索固定岗+流动岗的教师资源配置新机制,建设国家工匠之师引领的高层次专业化人才队伍。鼓励教师到行业企业实践、进修、挂职(顶岗)锻炼,专业课教师每年至少累计1个月以上参与企业实践或实训基地实训。对接重庆市各项人才交流计划,加大教师与行业部门、企业高管、高级技师的双向交流互派。联合行业、企业、园区,建立产学研融合的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基地,不断提升教师双师能力。对接1+X证书制度试点,培育一批具备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培训能力的教师。每季度开展1次学校双师型教师认定工作。双师型教师占比达到专业教师总数的60%以上。

5.强化兼职教师管理修订完善《兼职教师管理办法》,完善兼职教师契约管理,明确学校、二级学院、兼职教师的岗位职责。完善教学质量评价标准,加强教学质量监控与考核。严把教师入口关,严格准入制度,切实选聘责任意识强、教学水平高、实践能力突出、具有教师情怀的外聘教师兼课。按照专业群不断充实调整兼课教师师资库,建立一支相对稳定的兼职教师队伍。实施现代产业导师特聘计划,聘请行业企业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到校兼职。行业企业兼职教师专业课授课课时达25%以上。严格兼职教师的教学检查、教学督导、教学评估和教学考核,切实提升兼课教师的教学能力与水平。

专栏6:教师能力提升工程

建成1个市级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培训基地;

建设2-3个市级教学创新团队、科研创新团队;

建设1-2个市级大师工作室

建设1个博士后工作站;

新增市级中青年骨干教师同层次及以上人才4-6,其中巴渝学者、英才计划人选1-2人;

获得市级及以上教学技能等竞赛奖项40项。

(五)推进科教深度融合,助推区域经济发展

1.聚焦研究力量聚焦研究领域,以研究职业院校三教改革五育并举、工匠精神培养、教育技术、社会服务等为重点,设立校级年度科研项目,鼓励、支持教师申报市级或更高层次的科研项目;以服务中小微企业的技术改进、技术推广、产品开发为重点,积极争取横向课题;以服务重庆产业发展为重点,引导教师面向重庆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开展决策研究,资助教师优秀科研成果出版。加强与高校、科研院所、非遗传承基地的合作,汇聚一批全市知名的能工巧匠和技术专家,一对一持续指导科研创新团队建设,合作建设博士、教授、技能大师工作室(站),切实培养高层次科研人才、应用研发领军人才、绝技绝艺人才。

2.培育创新平台建设应用技术创新平台,围绕物联网技术、学前教育、健康服务、跨境电子商务、旅游等专业群,校企共建应用技术协同创新中心、应用技术推广中心、公共技术服务平台、技能大师工作室、实验实训基地,及时反映行业领域的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提升服务中小微企业的技术研发和产品升级的能力。建设创新创业服务平台,依托众创空间、技能大师工作室等载体,积极与企业合作开展科技研发、职业岗位标准制定、应用技术攻关及前瞻性研究,深入开展创新创业指导。切实建设师生学术交流平台,与有关高校、科研院所建立职业教育科研合作关系,办好校刊《青年创新创业研究》,创建公共安全、智能识别等市级科普基地,定期开展学术交流活动,合作培育科研成果。

3.服务区域发展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主动布局和积极利用国家创新资源,主动适应一城引领、多园支撑、点面结合、全域推进的创新格局,深入推进以大数据智能化为引领的创新驱动发展,让学院成为更多应用技术成果诞生地和重要的创新策源地。立足政府所需、学院所能、师生所盼、未来所向政校企行合作创办乡村振兴学院(培训基地)、民宿产业发展研究院,切实助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结合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建设的需要,深入开展全域水质监测,系统开展职业院校生态文明教育研究与实践,制定农村环境保护规程,编制生态环境保护学习读本,广泛开展长江流域十年禁渔、水污染防治、水中经济发展等为主题的生态环境保护志愿服务。

4.构建培训体系建设企业培训基地,申报职业技能等级认定第三方评价机构,与园区共建职业培训中心、与企业共建企业大学,开发职业培训资源,广泛开展企业新型学徒制和职业技能提升培训。培育农村培训基地,与酉阳县车田乡、花田乡建立校地合作关系,在10个以上的村建立农村技术培训中心,积极参与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和农村实用人才带头人素质提升计划,全员开展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新技术定期轮训,构建高素质农民教育培训体系,建立乡村振兴继续教育学分银行。打造市民培训基地,通过建立社区学院、老年大学和社区康养服务中心等途径,对社区居民开展科学普及、心理健康、康复辅助咨询和兴趣培训,对失业人员等开展电商、托幼、汽修等培训和技能鉴定。

5.激发科研活力构建完善的科研评价体系,形成多元治理的科研运行保障机制,提升科研治理水平。坚持创新发展理念学院每年听取1次科研与社会服务工作专题报告,营造近悦远来的人才发展环境,促进人才、技术、产品和项目的全面融合。按照精简高效、提升服务、助推工作的原则,进一步梳理各项工作流程和标准,深入推进科研与社会服务工作放管服。依托学术大讲堂、科教活动周等形式,每个专业大类每学期召开1以上的学术活动。积极开展科研规范养成和能力提升培训,弘扬创新精神,预防和处理学术不端行为,捍卫学术道德和诚信,营造崇尚创新的校园氛围。

专栏7:社会服务能力提升工程

主持纵向科研项目(经费拨入总额)50项(50万元);

主持横向科研项目(经费拨入总额)80项(800万元);

技术研发推广平台(应用中心)市级/校级1/8个;

科研创新团队(市级/校级)5-10个;

建设社区教育示范基地1个;

建设职业院校老年教育示范基地1个;

建设优质继续教育网络课程3门;

与市级部门共建乡村振兴学院(培训基地)1个。

(六)深入推进开放办学,助力产教融合发展

1.助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积极开展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教育协同发展工作,落实学院助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教育协同发展工作机制,切实在党建创优和学生培养、专业课程资源联建、人才队伍、科研与社会服务协同发展等方面形成更多标志性成果。扎实做好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文化和旅游产教联盟工作,建立定期交流机制。

2.加强一区两群人才供给结合一区两群产业高质量发展对技能人才的需求,推动政行校企研合作办学,推动多主体要素融合与资源整合,创新办学模式和人才培养模式,实现办学主体多元化。打造校企命运共同体,推进二级学院与企业合作举办具有混合所有制特征的产业学院,校企协同制定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合作开发教学资源,打造中国特色学徒制案例。推动校企共建校内外生产性实训基地,积极建立教师企业实践工作站、企业员工继续教育与技能培训教学点,搭建技能大师、企业领军人才等技能塔尖人才与学院教师双向交流平台。探索订单式招生培养模式,建立企业冠名班,与企业共建、共管专业,让企业参与到人才培养全过程。

3.促进职业教育贯通培养院校合作加强与重庆、四川、贵州中职学校和相关本科院校的合作,建立各专业贯通培养的院校联盟,促进不同类型教育横向融通发展。加强与先进地区职业院校的合作,搭建校校战略合作关系,深入建立相关二级院系的结对帮扶联系机制。选送教师前往市外高水平职业院校开展教育理念、教学方法等通识性培训与技术性专题培训,提升师资队伍水平。加强与标杆院校的交流与合作,充分利用普通高校教育与教学资源,借助其科技资源提升学院的自主创新能力,落实高校专家为我校科研骨干教师提供课题申报、科研主攻方向、研究指导的对口帮扶。

4.搭建国际交流平台主动融入一带一路战略计划,利用各类国际合作交流联盟平台,主要面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开展职业教育合作。深入推进对境外企业、境外人员的技术培训,与境外职业教育机构签订合作协议书,与境外职业院校教师共同参加国际技能大赛。借鉴和引进国外先进的教学模式、课程体系、教学方法和管理经验,开发国(境)外认可的行业或专业教学标准,推动学院教育教学改革。尝试筹建国际学院,申办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或海外学习中心,制定来华留学生各项管理制度,积极申请招收留学生。推进骨干教师访学研修,不断提升学院办学国际化视野和水平。

专栏8:开放办学推进工程

建设5个产教融合实训基地;

    100个以上的中职院校、10个以上的本科院校开展贯通培养;

开展中外合作办学重点项目1-2项;

吸引来华留学生50人,打造一批针对来华留学生、具有中华文化传统特色的精品汉语课程;

引入海外高层次人才2人来校任教;

参与境外学习、游学、研修等活动的在校生累计达到100人;

参加国外高水平机构访学研修教师累积达到50人。

(七)全力建设新校区,改善办学基础条件

1.完善基础设施在重庆高职城建设新校区,科学编制校园建设规划,新增用地面积376355.01㎡,整合资源配置,优化校园功能布局,新建各类校舍146661㎡,完善教学配套设施,净化、绿化、美化、优化校园环境,充分彰显校园五化(人文化、园林化、人性化、功能化和职业化)功能,全面提升学院整体竞争力和综合实力。倡导绿色低碳发展,建设绿色校园。

2.优化资源配置统筹充分利用北碚和巴南校区资源,合理布局二级学院教学实习场地,确保人才培养需要。切实加强资产管理,高效利用各类教学和办公设备,建设节约型校园。建立实训室绩效评估机制,统计教师利用率、实验室利用率、图书资料周转率等资源使用情况,依据资源的使用成本,合理定位各类教育资源功能,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充分利用社会、企业与其他院校的资源,积极筹建附属医院、附属幼儿园,改善办学条件。全面完善校园安全设施,确保校园安全。

3.建设智慧校园以新校区建设为契机,以智慧校园为目标,发挥新起点、新基础、新规划的优势,高标准、高质量、高水平完成信息化基础建设,推进基础设施集成化、信息平台集中化、教学手段多样化、教育资源共享化、管理服务智慧化,建成统一规范标准、统一运维中心、统一身份认证、统一办事大厅、统一数据服务的应用平台,实现一网通办、一网统管、一网畅学,完成大数据中心、融合门户、云数据平台、学习平台、安全保障及运维中心等核心任务,打造绿色、安全、高速的校园网络环境,切实为师生提供智慧化、个性化的信息化资源和服务。加强信息化资源建设,加快在线智能教室、智能实训室、虚拟工厂等智能学习场景建设与应用,推进专业教学资源库协同建设和共享共用;提升信息化运用水平,探索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实现教育数据的伴随式采集存储和智能化分析应用,促进职业教育教学效能提升和治理效能提升;提升教师信息化素养,开展信息化素养全员培训。

专栏9:智慧校园建设工程

建立云数据中心建设;

建立大数据分析平台;

建设一网通办融合门户;

建设智慧教学支撑体系;

建设运维监控平台;

建设校园一卡通建设。

(八)全面深化管理改革,提升内部治理能力

1.优化内部治理修改完善和严格执行学院章程,修改完善和贯彻落实三重一大决策制度、党委会议事规则和院长办公会议议事规则,坚持民主集中制,不断完善学校治理结构和决策机制,健全完善各类制度体系,加强内控制度建设,优化办事流程,建立完善信息化系统。加强民主决策和监督机制,定期召开教代会、学代会、团代会,维护师生参与学校相关事项的民主决策和监督权利。充分发挥审计职能,全力服务发展大局。健全完善学术委员会章程和议事规则,充分发挥学术委员会在学术事项上发挥决策、审议、评定和咨询等作用,不断提高学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稳步推进与重庆教育管理学校的全面深度融合管理,打造职业教育贯通培养、一体化管理的成功改革案例。

2.推行二级管理优化调整增设内设机构,开展新一轮三定工作,合理配置内设机构编制,编制岗位说明书,合理设置科级岗位,明确各二级单位和岗位职责,选优配强处级科级干部,形成凝心聚力、团结协作、高效规范的运行机制,健全完善二级单位年度目标考核办法,加大考核力度,强化结果运用。加强预算管理,适度下放职能权限,充分调动二级学院积极性,激发二级学院活力,强化二级学院办学主体地位,基本配齐二级学院管理人员,细化中层管理人员和基层管理人员的能力要求,通过挂职锻炼、企业兼职、学历提升、专题培训、专家一对一指导等途径,提高各类管理人员的管理能力。

3.推进评价改革推进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工作,贯彻落实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有关措施,修订完善绩效评价考核体系,坚持以岗定薪、岗变薪变,注重实绩与贡献,定量考核与定性考核相结合,实行分层分类考核,努力形成多劳多得、优绩优酬的定岗、考核、分配制度。鼓励教师通过技术研发、教材研制、咨询服务、社会技能培训等方式获取奖励性绩效收入,形成能进能出、能上能下的教师管理与激励表彰机制,充分激发各类人才的创新创造活力。坚决克服五唯,提高评价的科学性、专业性、客观性,完善职称评审、岗位设置与聘用管理制度。逐步推进学院后勤服务岗位人员的劳务外包。

4.加强法治建设。将习近平法治思想融入学校法治建设全过程,强化学校法治工作组织领导,建立健全常态化工作机制和学习教育机制,建立领导干部、教职员工学习法律制度,每年召开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专题学习法治知识。健全法律顾问制度,加强学校重点领域管理,建立法律风险清单。强化校园法治文化建设,丰富校园法治文化氛围,组织开展法治宣传月”“宪法日”“宪法宣传周”“学宪法、讲宪法、法治讲座、警示教育、以案说法等系列法治宣传活动,不断提高依法治校、依法办学、依法治教的能力和水平。

专栏10:内部治理能力提升工程

创建新时代依法治校示范校

完成教育综合改革项目和课题3个;

完成教育评价改革项目1个。

四、保障措施

(一)政治保障

加强党对学院工作的全面领导,认真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以把方向、揽全局、抓思想、建队伍、促党建为总要求,全面开展党的政治、思想、组织、作风建设,强化党组织在职业教育规划执行中的政治核心作用和战斗堡垒作用。切实加强学院领导班子建设,求真务实抓好规划落实,充分调动全体教职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二)政策保障

依据国家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各项法律和政策要求,积极争取各级政府和上级主管部门支持学院创建重庆市双高院校,支持学院申请政府专债、加快新校区建设、推进两校一体化管理,支持学院增加内设机构数量、处级干部职数等,打好内外政策的组合拳,释放内外政策的叠加效应。

(三)资源保障

积极争取国家和重庆市财政资金投入,用足用好政府专债资金,为学院发展提供有力的经费保障。深化多元投融资改革,加大教学投入力度。科学安排和使用各类奖助贷补资金,加深校政企行合作,充分利用社会资源。营造资源节约、科学利用的资金环境,加强效益考核的力度,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四)机制保障

加强规划建设的组织领导,建立十四五规划建设领导小组。建立规划实施信息反馈机制,明确责任分工,定期收集规划落实情况和存在的问题。建立健全目标考核机制,将十四五规划目标分解与年度工作要点相衔接,确保十四五各项目标任务圆满完成。

(五)作风保障

加强作风建设和廉政建设,树立干事业、谋发展、讲团结、顾大局的优良作风,建设风清气正、担当作为的党员干部队伍,激发教职工干事创新创业热情,形成推动学院发展的磅礴伟力。充分发挥巡察、纪检监察和内部审计的作用,为学院改革发展提供坚实的保障。